近年来,济宁高新区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先导工程,构建起完善的科技服务企业体制机制,持续推动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有效激发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逐步形成要素集聚、体系完善、载体多元、活力迸发的企业创新格局。今年以来,济宁高新区完成高新技术企业申报94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209家,数量均居全市第一位;引进创新平台载体16个、高校院所12家;申报各类科技计划和项目254项,新增省级人才平台13家;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获批2020年度山东省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人选工作站;成功承办科技部火炬统计年审工作会议并在会上作典型发言。
坚持创新平台引领
今年以来,济宁高新区聚焦创新谷实体化运作,全面提高创新谷政策、服务和品牌集成度,构建“一核引领、多点协同、七链融合”的创新平台体系。
围绕代办服务、信息服务、要素服务三大重点,搭建了三大集成化服务平台。包括全面提升8000平方米创新谷运营中心,引入专业化服务机构,打造代办服务中心,为科技型企业提供高企申报、科技成果转化等各项代办服务;搭建功能高度集成的济宁创新谷科技云平台,面向科技型企业开展“政策服务、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专利导航、创业投资、科技孵化、落地投产”全链条信息服务;打造“创新灯塔”,引进知识产权代理、人力资源、法律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机构,为科技型企业集中提供人力资源、法务、财务等创新要素服务。
同时,持续释放创新谷资源集聚效应,构建“市产研院+科研院所”、“大学科技园+高校资源”两大科技支撑体系,吸引集聚高能级创新平台,精准嵌入“231”产业链条,全力助推创新资源转化落地。成立了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联盟,山东产业研究院济宁分院、山东省激光研究所、山东增材制造与设计验证中心建成运营,山东省工程机械智能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成为全市唯一一家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截至目前,全区建成各类创新平台300余家,其中国家级59家、省级129家,各类院企、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超过500项。
另外,为打造高水平协作平台,济宁高新区充分发挥创新谷示范引领作用,强化科技对产业发展赋能,分别组建“231”产业创新联盟和县市区协同创新联盟,构建双向“产业转移、技术转移”的协同共建链条,全面开展产业提升、项目招引、资源整合等各项合作,聚力打造互补共赢的县区创新协同体系。截至目前,已与金乡、兖州等签订共建协议,依托济宁产业研究院、省激光研究所等向县市区转化技术项目23个。
优化资源要素供给
高新区聚焦服务产业发展,坚持科技要素跟着产业走,不断完善产业孵化链条,持续优化资金、人才、园区等科技资源供给机制,真正实现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转变。
在创新政策供给方面,高标准编制了《创新发展指数》《“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绿色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全景展示了过去5年创新发展整体水平,明确未来5年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方向和目标。出台了《关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创新九条”),并在鼓励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引育等方面,进一步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
为更好地推进助企攀登计划,高新区围绕高端装备、医养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全区主导产业,梳理完善各产业链技术需求,帮助企业实施攀登计划,精准助推区内产业集群提档升级。
在完善科技孵化链条方面,出台了《济宁高新区企业入驻孵化载体管理办法》,规范企业入驻孵化载体的条件和程序,引导孵化载体高质量发展,构建起完善的“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链条。今年以来,引进了昆仑(济宁)创新研究院新材料专业孵化器、启迪之星(济宁)孵化器等专业型孵化载体。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1家。
强化高端人才支撑
为构建全链条科技人才服务新模式,济宁高新区积极探索“人才+项目+资本”引资引智联动模式,成功创建了全省人才改革试验区,累计建成省级以上人才平台233个,聚集诺贝尔奖获得者2名、海内外合作院士12名、国家级重点人才23名,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
济宁高新区与济宁市科技局联合成立了济宁引智联盟,依托“人才飞地”、“院士工作站”,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另外,推荐8人申报国家重点人才工程,5人入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铭德机械、广育堂2家企业获批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为构建完善的人才服务生态圈,全区围绕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医疗、教育、就业等各方面服务保障工作,全方位强化人才发展“软支撑”。包括与市第一人民医院东院区合作建立了人才就医“绿色通道”制度,每年组织高层次人才免费体检;投资1亿元启动建设蓼河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探索创新租售结合等服务模式,切实满足人才高品质的居住需求;全面推进人才工作信息化,打造集人才库、企业库、项目平台库、政策库于一体的“一网四库”。针对重点人才定制引培计划,累计申报国家级人才工程14人,11人入选省级人才计划。
在构建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体系方面,全区每年举办不少于10次高峰论坛、院士恳谈会等高层次产学研活动,全力激活人才动能。今年以来,引进创新平台载体16个、高校院所12家,其中与中国海洋大学共建食品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入驻50人以上的高学历科研团队,每年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项以上。
突出科技强企培育
对创新实力强、技术优势明显的企业 ,济宁高新区建立了重点企业 “一对一”联系制度,推动科技型企业量质齐升。截至目前,全年十批共209家企业通过2021年度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
通过重点企业“ 一对一”联系制度,实现了对企业“即时化”响应机制 。业务部门每名工作人员负责密切对接和包保服务对应企业,建立起畅通有效的政企对接渠道,即时响应企业科技需求 。并依托科技型中小企业库、高新技术企业信息数据库等,搭建企业技术需求信息与科技人才交互服务平台,分行业分领域实时征集企业技术攻关难题,挖掘凝练技术需求清单,推动科技人员与企业精准对接。
同时,推行“一站式”科技服务 。各类科技服务小组每月定期到企服务,确保政策到家 、服务上门活动全覆盖。并通过电话、微信与现场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区企业开展调研活动,排查制约企业发展的重点 、难点问题,建立企业问题“收集—分类—反馈—解决—销号 ”闭环工作机制,确保问题第一时间解决。
济宁高新区还积极探索“ 保姆型 ”融资服务,开展政银担企对接活动,搭建金融、投资、基金等机构与中小企业对接平台,分类建立重点企业、高成长型企业风采录及资金需求清单,不定期向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布,解决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支持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在创新谷内设立科技支公司,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展专利权 、商标权 、股权质押等信贷业务,重点支持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成长期未上市的中小企业。
(图片来源:济宁高新区)